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港区信息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 全站会员:1217
  • 发帖总数:7483
  • 今日发帖:0
  • 昨日发帖:0
  • 在线会员:197
24小时热帖

[社会民生] 6斤草莓变4斤?郑开大道成缺斤短两重灾区

[复制链接]
小辉 发表于 2017-3-6 03: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末和家人一起来场近郊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还能亲手采摘原生态的草莓,更加应景怡情,怎奈草莓鲜甜可口,但却份量不足。

   142473892.jpg

  多名听众向我们反映,在郑开大道上购买草莓遭遇了6两秤,说好的5斤草莓,结果只有3斤多,这个“套路”玩的真深!

  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沿郑开大道向东,过了京港澳高速,就能看到路旁不时有人举着“奶香草莓”等牌子招揽生意,这些商贩是否像听众反映的那样存在缺斤短两的问题,记者决定亲身体验。

  记者在中牟县苏庄附近停下了车子,来到一处农户的采摘车旁,准备购买一箱草莓。

  商贩:“是自己摘草莓,还是要现成的?”

  记者:“现成的。”

  商贩:“现成的中,我也不跟你胡来,10块钱一斤,随便挑。”

  在这个商贩的三轮车里,放有几盒装好的草莓,记者挑了一盒,商贩把电子秤放平、调好后,称出了结果:5斤9两5。

  装草莓的纸盒就跟普通的鞋盒差不多大小,而且装的也不满,快6斤的重量让人吃惊,记者提出自己带有弹簧称,要再称一次,商贩立刻说,刚才秤盘没放好,称的不一定准确,又在秤上不知怎么摆弄了一下,就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商贩:“那秤刚才没放好,盘刚才没搁好。”

  记者:“现在搁好了吧?”

  商贩:“这是多少?啊,3斤9两!”

  记者:“你这差的可不少啊?差两斤呢!”

  商贩:“那你再用你的称称呗,刚才盘没搁好。”

  第一次测试,一盒草莓实际重3斤9两,商贩多称出2斤的重量。

  而第二次测试,商贩甚至连称重的环节都省了。商贩说:“这一盒5斤,没拿秤,秤都在棚里,这是在家称过的,5斤多点,要50块钱。”

   142473893.jpg

  当记者把这盒草莓挂上自带的弹簧秤后,显示出的数字,场面同样非常尴尬。

  商贩:“3斤多啊,呵呵。”

  记者:“3斤多!这差的可是有点多啊!”

  商贩:“俺那人给我记反了,那一箱5斤,咱不都是葫芦麻缠卖卖,正好你有秤,我也不会多要你的钱。”

  套路总结

  1、怪秤砣:秤没有放平;码数没有清零;秤盘没有放好。

  2、怪别人:别人给那箱满重的草莓搞混了,给弄错了。

  非常遗憾,两次测试,都证实路旁的草莓商贩缺斤短两,那其他人买的情况又怎么样呢?记者决定再做一次测试,记者拦下了刚刚在路旁买了一盒草莓的男士:

  记者:“您买的是多少钱一斤?”

  市民:“12一斤,他就自己有个秤,往上面一搁,我看了一下,3斤,36块钱。”

  测试结果很快出来,这盒草莓只有2斤多重,完全超出了这位男士的想象:

  “没想到,真没想到,压根都没想到会是这样子,第一次买,这是我们店里面急用,所以我就随便买点赶紧走,谁知道他会这样子,真的是从来没想到,我回去得跟我们商场所有员工通知一下,不要上当受骗。”

  记者亲身体验的两次,加上市民遭遇的一次,连续三次,三个不同的草莓商贩都出现了缺斤短两的问题,难道这样的情况就没人管吗?实际上中牟城管部门一直在郑开大道上巡逻,但商贩们自有应对的办法。

  记者联系上了中牟县城管执法大队负责郑开大道这一段的副中队长刘国超,他正带领4名队员在路上巡查,虽然城管的巡查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但这对打起了游击战的商贩们,效果并不理想:“尤其下班了之后,5点半以后,这卖草莓的就都出来了。你看现在这情况,还没到地方他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咱再一走,他又出来了,咱往前面走前面还有。”

  在一次城管对商贩的劝离过程中,记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商贩已经练就了应付城管的办法:远远看见执法车后,就收摊撤离,实在躲不过去,那就先认错、再承诺,即使被处罚款,也还是要我行我素。

  刘国超说,从草莓成熟后,郑开大道两边的商贩就开始泛滥,最严重的时候,几乎每3、5米,就有一个草莓商贩,而且有些商贩都把摊位摆上了快车道,十分危害交通,而对于普遍存在的缺斤短两,刘国超打了一圈电话,也没能喊来当地工商部门,在之前几个部门曾联合治理过,现在则主要是由城管负责:

  “作为城管这一块,加大了巡逻的力度,基本在每半个小时就巡逻治理一次,把这些违法占道经营的摊点取缔掉之后,就把无证经营、缺斤短两这些问题相应地解决掉了。”

  这个釜底抽薪的想法虽然很美丽,但现实却很残酷,商贩们打起游击来,城管常常无功而返,而且对于最为人诟病的缺斤短两,城管更没有管理的能力。其实类似于草莓商贩缺斤短两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过去本台也曾多次报道,但这样的现象究竟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善呢?

  就像之前那位市民所说,被骗过一次,原本心中农民那淳朴的形象,就此倒塌,消费者损失是一方面,当地形象的损失难道无关紧要吗?

  当然,人非圣贤,过去的经验也说明只靠自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再加把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2754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
大家都在看
一周热点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