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港区信息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 全站会员:1217
  • 发帖总数:7483
  • 今日发帖:0
  • 昨日发帖:0
  • 在线会员:12094
24小时热帖

[社会民生] 洛阳十岁男孩玩网游 烧钱近四万

[复制链接]
小辉 发表于 2017-3-13 02: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大家打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诱惑,尤其是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让未成年人难以抵挡,不惜付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等的代价。最近,在洛阳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142602025.jpg
  田女士一家住在洛阳市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里,房子是去年才装修完搬进来的,当时为了给家里的一面墙买一幅装饰画,田女士想到了从网上购物。于是,从来没有网购经验的田女士在手机上装上了支付宝,还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

  洛阳市民 田女士:买完以后,因为我自己也不买东西啊,我说那我就把图标,我自己幼稚了,我想就把支付宝的图标删掉不就行了,那就以后不再买东西了,结果银行卡是一直即使我把图标删掉了,但那东西是一直存在着的,绑着的,和手机是绑定的状态。

  过年前,田女士的外甥来家里玩,无意中发现田女士手机里还装着支付宝软件,外甥知道田女士平时不用网络支付,担心田女士遇到网络诈骗就提议把软件删掉。就在准备卸载的时候,外甥发现了许多密密麻麻的交易记录。

  洛阳市民 田女士:一弄他说,呀,你这上边怎么消费这么多了当时发现是游戏的消费了吗。是不是已经想到了?没有,然后就赶快打开看,他哥哥就赶快打开电脑,因为是晚上嘛然后就赶快打开看,然后说全都是(交易记录)。

  起初田女士还不肯相信,毕竟自己几个月从来没有用过支付宝,直到她拿着绑定支付宝的这张银行卡到ATM机上一查,彻底懵了。

  洛阳市民 田女士:从去年11月有三千多,12月有七千多就今年元月份一下两万八,一打开一看,全都是游戏(充值)。

  直到这时,田女士也没有把这事联想到儿子身上,还以为自己是遇到网络诈骗了。

  洛阳市民 田女士:我儿子他也不吭声,本来在看电视就去写作业了,我们也没理会。 也不知道谁打的游戏过了一会儿(儿子)哭着出去了,他说,妈妈我跟你说,那是我打的。

  田女士的儿子小杰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和普通孩子不大一样的一点是,小杰从出生起就被诊断为脑瘫,十年来田女士和丈夫一直坚持给小杰做康复治疗。近两年来,田女士发现,手机和电脑游戏对小杰有特殊的吸引力,并且在玩过几次之后,他的手脑协调能力、注意力,甚至在性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田女士对小杰玩游戏就没有刻意的干涉过,没想到,小杰渐渐沉迷其中。

  田女士儿子 小杰:打游戏有多长时间了?几年。有两年吗?三年,两年了,好像。两年多啊。打了两年多游戏到现在,你觉得游戏,已经是离不开它了,还是说只是有一点兴趣在里边,还是怎么样?稍微有点离不开了好像,有一点成瘾了是不是?嗯。

  小杰说,随着游戏越玩越多,他才发现,即使自己水平再高,想要使游戏里的角色变得更加强大,就必须要通过购买道具来实现,而付费购买装备后的游戏角色,使用起来感觉太不一样了。

  田女士儿子 小杰:花钱玩游戏和不花钱玩游戏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就是厉害点?

  厉害一点,嗯。

  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那个厉害一点儿的角色,小杰想到了妈妈手机上的支付宝,而支

  付宝的密码小杰也是心中有数。

  田女士儿子 小杰:平常都知道啊。平常都知道,是妈妈告诉你的?不是,那是你怎么知道的?猜的。猜到的?就猜对了?嗯。你有没有想到自己偷偷破解了密码,又偷偷用里边的钱买游戏玩家长知道了会不高兴?会。那为什么还一次又一次的去呢?想。

  从去年的十一月到今年的二月初,这厚厚的一摞充值记录里,最大的数额是两笔五千元的充值,小杰都花在了一款赛车电脑游戏上。除此之外,记者看到,小杰打开的多款网络游戏都提供有充值服务。

  田女士儿子 小杰:你在充值的时候看没看到下边有一行字,未成年人一定要在监护人陪同下进行充值操作?没。就连看都没看?没看见。

  这是位于屏幕下方的一行小字,和充值金额的字体相比非常不显眼,而就在点击充值按钮之后,也没有任何身份验证程序,直接就跳转到了支付页面,利用支付宝扫码输密码就可以完成操作。就这样,近三个月来,小杰分二十多次为六款网络游戏充值总计39118元。

  田女士儿子 小杰:我知道错了。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吗?不知道。

  田女士说,事情发生之后,她也做过自我检讨,承认自己疏于看管,没有发现在玩游戏方面,小杰已经到了充值成瘾的地步,充值花掉的这近4万元对于他们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洛阳市民 田女士:田女士,发现是自己儿子消费这么多钱,你心里是什么感觉?能说啥呀,当时的语言形容能说啥呀你想想他爸,在轴承厂上班,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我打工的,还得带着他俩。我在外边打工也就两千多块钱,我们不吃不喝也得两年时间把这些钱弄回来。

  随后,记者在网上以未成年人、游戏、支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类似的新闻近几年很常见。2015年6月,山东青岛一位七岁的孩子偷偷背下来家长微信的支付密码,玩微信手游时充值,一个月内消费八十次总计三万多元。孩子家长认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希望腾讯游戏能够退还部分金额,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2016年8月,湖南怀化一位9岁的男孩用母亲手机玩游戏,由于知道支付密码,短短三小时内,充值近七千元,联系游戏开发商希望能退回来这笔钱结果也遭到拒绝。在今年春节期间,济南也有一名10岁男孩,十天时间用母亲的微信支付充值两万多元,家长发现后联系游戏公司,结果同样是拒绝退款。这众多报道之中,竟然没有一例退款成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记者电话联系了小杰多次进行充值的一家游戏公司。

  电话采访:这个号码有持续充值的情况,你说是孩子充值,但是银行卡本身绑定的是家长的微信,她的个人信息本身应该保留好的,并且她本身属于监护人,她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孩子欺瞒家长,是家长管理不当的问题。

  和新闻中多起类似事件一样,对方游戏公司拒绝退还小杰充值所花的费用,理由是小杰进行充值操作的手机是田女士的,支付宝以及绑定的银行卡也都是田女士名下的,而充值也不是偶然一次,而是多次重复的行为。同时,田女士无法拿出证据证明,充值的行为是由小杰进行操作的。这种说法在律师看来,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说辞。

  律师: 现在网络上出现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没有进行明确的限制,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或者买装备的时候,游戏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未成年人的身份没有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者进行查验网络游戏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这方面存在过错。

  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让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对此如痴如醉,充值玩游戏所产生的优势视角,更是让孩子沉迷其中。这种种问题的产生,不仅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监管部门的加强管理,也需要游戏公司和经销商的自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2754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
大家都在看
一周热点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