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能记得那是5年前的一天,我的表哥,一名军人,在郑州举办婚礼。前来参加婚礼的不少战友虽已转业到地方,但在介绍新郎的环节中,这些早已脱下军装的“士兵”的发言依然掷地有声:“我们这支部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它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人民解放军军史!”
他们口中的这支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驻豫部队,它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叶挺独立团。近日,该团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吸引了全国40多家媒体的近百位记者赴驻地进行采访。
“种子部队”走出过180余位共和国将帅
在豫西某县道路一隅,一块写有“叶挺独立团”几个大字的标识令人瞩目。在这里,驻扎着一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极具分量的一支部队。
在这里采访的两天中,一位已从事涉军报道十多年的老记者感慨地说:“铁军的稿子不好写,别的抓着一个‘点’就能写,在‘铁军’,‘点’多到数不过来。”
它是“种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是我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它是“开路先锋”,作为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
它是“王牌军”,首战平型关,打赢抗日战争首个歼灭战;解放战争首战秀水河子,创造东北战场第一个胜仗;解放海南,创造我军军史上“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新时期,又成为全军首批轻型机械化步兵团。
它是“人民子弟兵”,98抗洪、汶川救灾,每有危难关头,“铁军来了”这样的横幅总会出现在最难、最险的抗灾前线。
在这支部队90余年的历史上,共走出了180余位共和国将帅,历经876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铁军”眼中没有第二 “粉丝”遍及全球
在集体采访中,铁军官兵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间有过一次座谈。“我曾经也是铁军的一员,向我的老部队致敬!”来自江城武汉的记者汤华明起身敬军礼后动情地说,“铁军”这支部队在武汉人民心中有着足够高的地位。至今,在武昌小洪山烈士陵园中,仍有191位“铁军”忠骨长眠在那里。
团政委张东杰告诉记者,1964年,铁军团参加全军军事大比武,其中一个班在山地刺杀项目中勇夺第一,受到了叶剑英元帅和罗瑞卿总长的接见。“‘铁军’眼中没有第二,要当我们就是第一。”在几天的采访中,“争第一”是记者从“铁军”军人嘴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在被中央军委命名的“能攻善守连”荣誉室门前记者看到,一面在军事比武中获得“第二”的奖状被连队用有机玻璃封裱后放在了荣誉室门外。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观摩了铁军战士的单兵技术和战术演练。最吸引人的是“无光条件下分解组装轻武器”的科目。据现场统计,无光条件下组装手枪,最快的一名战士仅用时27秒59,而配合组装自动步枪最快一组仅耗时31秒13,这一成绩已大幅超越了平时训练要求的考核标准。
2004年,铁军团受命参加我军首次涉外演习“铁拳—2004”,中国新型机械化步兵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铁军”又开了中国部队与外军联合军演的先河。而从数年前起,中国军队肩负起的维和任务,几乎每一批出国维和的部队中,都会有“铁军”战士的身影。铁军人又将共和国军人的威武军容搬上了国际的舞台。每每提起“铁军”,外军也总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Chinaarmy,Good!”(中国军人棒!)
从“军旗升起的地方”到如今全球闻名遐迩的“王牌”部队,90多年来,虽然铁军人已完成了无数轮换,但这支部队的“精气神”始终没有变。
那么,独属于铁军的“精气神”究竟是什么?听闻这样的提问,铁军团团长耿长江将记者引至团史馆的一张拓片前。那是一幅从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牺牲烈士墓碑上拓下的一张拓片,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精神不死!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