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港区信息网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 全站会员:1217
  • 发帖总数:7483
  • 今日发帖:0
  • 昨日发帖:0
  • 在线会员:1204
24小时热帖

[社会民生] 吃碗烩面排俩小时队 国棉厂人寻找封存已久的记忆

[复制链接]
小辉 发表于 2016-10-27 2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条棉纺路,五家棉纺厂。十万产业工人围绕着棉纺路,建立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在工厂围墙和红砖墙围起来的半独立世界里,他们曾经是让很多郑州人艳羡的群体。
139610295.jpg
  他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几十年过去,他们如今的生活方式还有着当年的影子。在棉纺路上,时光仿佛走得更慢。

  回忆

  吃烩面要排俩小时的队

  提起西郊的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咖喱汤烩面。

  为啥只有郑州西郊流行吃咖喱汤烩面,烩面馆店主们也说不清了,大致是在改革开放前后,棉纺路上出现了不少推小车卖饭的个体户,各家互相模仿而形成的风气。

  百花路上的梅记烩面就是专营咖喱汤烩面的老店之一。店主杨女士回忆,1982年,她的亲戚推小车卖烩面和泡馍,逐渐有了门面;后来她接手经营,如今的梅记已是一家30多年的老店了。

  杨女士曾经是国棉五厂的职工,接下梅记之前一直在帮忙照看店面,“1982年刚开始卖烩面的时候是五毛六一碗,我记得还得要粮票。又过了两年涨到七毛多,那个时候已经不再要粮票了。”

  咖喱汤味厚油大,碗里的烩面吃完了还可以再来一个烧饼掰碎了泡汤吃,这是劳累了一天的工人下班直奔梅记的“基础套餐”。赶上兜里余钱多,还能再加一份烧莲夹、一瓶啤酒和工友分享。

  人均一元吃到满嘴流油,这是许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男职工最快乐的时光。结了婚的职工则节省得多,下馆子只是偶尔为之。

  百花路是上万职工去国棉五厂上班的必经之路,梅记生意最火爆的时候自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棉纺厂效益最好的那段时间。

  “店里生意最好的那几年好到什么程度?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热水器,都是去工厂的澡堂洗澡,你拿着一个锅去澡堂,路过店里把锅放下排着队,洗完回来差不多能轮到你。”据杨女士的儿子王先生形容,那个时候的就餐高峰时期,吃碗烩面差不多要排两个小时的队。

  延续

  来这儿吃烩面只为找回记忆

  直到现在,梅记的主打仍然是咖喱汤烩面、泡馍和扣碗菜,却已经不再是职工打牙祭才去的地方,而成了一个平价的社区食堂,烩面价格逐渐涨到了12元一大碗,“和外面的大店比,还是要便宜一些。来吃的都是周围的老街坊,实惠最重要。”

  “生意挺平稳,每天烩面能卖两三百碗。”王先生大部分时间在打理物流生意,只要一有空,就来帮母亲看店。从小在店里长大的他,能干店里的一切工种:点菜、收台面,甚至能亲自抻烩面。

  和过去的几十年一样,梅记保留着下午2点30分下班、5点再开门的习惯,而不是做全天生意。对王先生全家来说,把这个烩面馆一直开下去,不图赚大钱,而是希望延续全家人乃至整个棉纺路街坊记忆中的习惯和味道。

  店里的食客大多数是和他一样怀旧的人,隔三差五来要一碗面,安静地吃光走人,也有人急于分享自己的回忆。

  有天王先生接待了一位“絮叨”的大姐,从进门就开始诉说,自己在五厂住了几十年,过去喜欢店里的烩面,搬走多年后最近想念得不行,终于有机会来尝尝是不是过去的味道。

  “她吃面时,我还特问‘是过去的味道吗’,大姐连连点头。”王先生说,虽然饭馆经营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这些老食客让他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王先生是80后,又是棉纺厂子弟,是从小玩着纺织机零件长大的那批小孩,“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纺织机上的弹簧片编成的飞镖。最近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棉纺厂时代的旧东西,攒够了就把这家烩面馆重新装修一下,要让店里处处体现出小时候的感觉。”

  融入

  缓慢而从容地接受时代改变

  在梅记烩面馆,时光仿佛走得比外面要慢一些。而事实上,如今整条棉纺路的氛围也是如此:虽然不复当年的热闹和繁华,但这里的人和物,都还保留着过去的影子,并缓慢而从容地接受着时代的改变。

  棉纺路上的每个厂都有食堂、澡堂、医院、学校、球场,齐全的生活配套和繁忙的工作,将棉纺厂的职工限制在一个很小的活动圈内。

  社交圈的稳定和固化,使得职工们的婚姻问题也常常不用出厂就能解决。说起当年的情景,77岁的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因为是国棉四厂的职工,工资比干部的高,又长得帅气,20岁刚出头,就不断有红娘上门介绍对象。“一天三四个,那时候下班都不想回家。”

  “自己是纱厂的,亲家是纱厂的,儿子媳妇也是纱厂的。”这样的婚姻故事如今不再重演,但是仍然使棉纺路上的邻里关系比别处更紧密。

  如今在国棉三厂生活区,顺着棉纺路一字排开,仍能看到几栋典型的“苏式家属楼”:红砖红瓦结构,三层楼带烟囱,加上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伸展;标志性地具有“三段式”结构,即檐部、墙身、勒脚。

  从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60年代,即使是郑州的市中心二七塔一带,放眼望去也是一片平房。虽然棉纺厂的三层小楼如今显得陈旧拥挤,但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高档小区”。

  如今俯瞰棉纺路,这些老房子已经被新盖的高层公寓团团围住,新楼老楼都有人住,入夜同样亮起一片片明亮的灯火,独特又和谐。

  动态

  老国棉厂的生活习惯仍存在

  时光穿梭,一晃50年。尽管国棉厂的辉煌过往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但在国棉厂这个“小王国”里一些生活习惯仍然得以延续。

  10月26日傍晚,秋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但位于棉纺路上的四厂夜市依然灯火通明,空气中已经能够闻到小龙虾和羊肉串的香味儿,附近下班的年轻人开始往这里聚拢,新的一晚的西郊夜市生活拉开了帷幕。

  保存下来的并不只有夜市。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10月9日,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已由郑州市发改委批准立项,该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

  郑州市中原区政府网站显示:“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将以建设西路上的国棉三厂生活区大门为起点,沿棉纺西街自南向北延伸串联起文化艺术区、生活展示区、室外展示区,最终连接到纺织工业博物馆、纺织技术博物馆、服装历史博物馆所在的综合展示区,还可经由地下四通八达的防空洞自由穿行于各个功能分区,感受历史文化气息。”

  对于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筹建,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表示:“历史需要记忆,作为国棉厂的老员工,我们一直关注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建成时,我们很愿意把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带有国棉厂记忆的老物件贡献出来,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2754

发布主题
  • 资讯·新闻·生活信息
  •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
  • 关注有好礼,千元礼券任性送
大家都在看
一周热点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