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港区信息网
标题: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5-24 17:45
标题: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7年4月8日)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以来,实验区在枢纽建设、物流发展、产业培育、都市塑造、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年打基础”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战略效应日益显现。为推进实验区“十三五”时期更好更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为统领,以提升功能和增创优势为核心,坚持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厚植优势,优化功能定位,提升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着力完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提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内陆高端开放平台,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现代航空都市,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在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全国大局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主要原则。
——坚持产业引领、项目带动。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弥补产业短板,推动形成多元支撑、高端引领的产业体系,统筹推进重大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区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规划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
——坚持能力提升、完善功能。把能力提升作为关键,进一步拓展开放引领、平台支撑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和口岸经济,扩大郑州机场、国际陆港、电子商务、口岸平台等业务规模,推动规划设计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效。
——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实效。把战略目标作为导向,围绕国务院赋予的战略定位,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科学设定年度指标,细化推进举措,推动核心业务指标转化为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构建创新环境和生态系统,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竞争优势彰显、创新活力迸发、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实验区。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突破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实现翻番,突破10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实现翻番,突破100万人。
全面建成以航空运输为主体、融合多种交通方式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民航、铁路、公路一体化集疏网络拓展完善,力争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100万吨,迈进全球重要货运枢纽机场行列,地面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连通境内外的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中心。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航空港与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互通互融,多式联运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功能性口岸数量、运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基本建成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全球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竞争力显著增强,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等多元化产业支撑格局初步形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基本形成现代航空都市框架。主要城市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初步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现代航空都市框架。
二、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配套衔接,打造以航空枢纽为主体,融合高铁、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形成陆空衔接、公铁集疏、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新优势。
4建设现代航空枢纽。围绕建成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坚持客货并举,加密国际货运航线,增开洲际客运航线,尽快形成覆盖全球、通达各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争取国家在郑州机场进一步开放第五航权,保障全货机起降时刻。提升机场综合枢纽功能,促进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建成机场北货运区一期、二级监管库等项目,启动郑州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完善综合保税区货站功能,实现多货站之间货物自由调拨、货代自主选择。提升机场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机场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双跑道独立运行。加快货运仓储、航空维修、卡车运输、信息系统、金融保险服务等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满足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要求。
5提升郑州南站客货集疏能力。加快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建成郑万、郑合、郑济、郑太等高速铁路和郑州南站,将郑州机场至登封至洛阳等城际铁路、郑州城郊铁路引入郑州南站,实现快速铁路与航空旅客零距离换乘。同步规划建设郑州南站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配套建设物流基地至郑州南站至机场货站联络线,实现高铁与航空物流无缝对接。
6打造内捷外畅的公路网络。按照“方格网+环状放射”路网布局,全面建成“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连接主城区、各城市组团的快速路网及高速出入口建设,构建内外衔接、通行高效的路网格局。建成开封至港区、许昌至港区快速通道,为开港、许港产业带发展提供支撑。
7构建协同互动的枢纽体系。加快完善运输通道,优化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建设四港联动货运通道、南阳寨至郑州至小李庄至郑州南站联络线,打通郑州南站至郑州站高铁联络通道,实现与郑州东站、郑州站协同作业,促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协同联动发展。发挥实验区航空枢纽和高铁、城际枢纽综合优势,强化与郑州东站、郑州站等枢纽及省内各支线、通用机场的对接,密切与公路客货运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北站等场站联系,实现民航、铁路、公路、海运高效集疏流转。
三、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
依托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航空网络、中欧班列(郑州)为骨干的国际物流通道,构建以快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长距离航空为支撑的国内物流集疏网络,加快建设以空铁联运为亮点的“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
8构建国际航空干线物流通道。以连通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为重点,引进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加密郑州至北美、欧盟航线,布局东欧航线,开辟面向澳大利亚、南美等地国际新航线,开通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货运航线,完善至日韩、东南亚航线网络。谋划推进与仁川、迪拜等枢纽机场建立货运联盟,拓展货源喂给市场。扩大国内通航点覆盖范围,加密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商务城市航线密度,构建以郑州为中心、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
9构建国际铁路干线物流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铁路货运,拓展中欧班列(郑州)铁路线网和腹地范围,向东延伸至亚太国家和地区,向西增加俄罗斯、白俄罗斯、北欧等集疏网点。加密郑州至汉堡货运线路班次,做大做强华沙等欧洲集疏中心,开行南欧、北欧新线路,构建连接亚欧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物流网络。推动铁路物流优势向国际贸易优势转变,实现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多元发展。
10构建国内立体化集疏网络。依托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城际铁路网,打造以郑州为核心的3—4小时核心集疏圈、6—7小时延伸集疏圈。持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改造普通干线公路,构建以郑州为中心500公里范围的公路集疏圈。根据市场条件,有选择地发展国内货运航线,丰富空空集疏。
11推进空铁国外和国内“双枢纽”建设。深化与卢森堡货航合作,推进以郑州为亚太中心、卢森堡为欧洲中心的货运网络建设。谋划构建中亚航空“双枢纽”,探索建立东欧航空“双枢纽”,加快打开美洲航空“双枢纽”布局。依托中欧班列(郑州),推动与沿线国家战略合作,完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谋划建设双向合作园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覆盖中亚、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网络。
12引进大型物流集成商和基地航空公司。深入推进与国际物流集成商战略合作,推动设立大型物流中转中心或分拨中心。积极引入国内知名物流集成商,建设空空转运、空地一体、跨境电商转运分拨等全国性枢纽。完善配套设施,构筑便捷通关环境,实施与货量挂钩的激励政策,吸引国际、国内货代企业及保障服务企业集聚。鼓励现有航空公司增加运力投放,支持南航河南分公司扩大规模,引进国内外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公司,与卢森堡货航组建合资货航公司。
13积极打造空铁联运新亮点。争取空铁联运试点,实现国际航空货运与国内高铁集疏无缝对接、双向联运。加强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探索发展高铁货运,推动空铁联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航空港与国际陆港业务衔接,扩大日韩至欧洲空铁联运产品规模。支持郑州多式联运监管中心项目建设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争取海关总署允许铁路舱单与海运、公路、航空舱单共享及舱单分拨、分拆、合并。加快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促进与航空港、铁路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陆空联运、公铁联运水平。依托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支持航空公司开发旅客空铁联运产品。
14提升陆空联运水平。以郑州机场为核心,加密卡车航班覆盖范围和开行密度,加快建设卡车航班运营平台,启动组建本土卡车航班公司,积极吸引全球知名卡车航班企业在实验区设立运营基地,实现至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卡车航班航线全覆盖。
15扩大铁海联运规模。提升郑州国际陆港功能,主动加强与东部沿海港口对接,稳定开行并加密至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逐步扩大郑州—海港班列—日韩地区的铁海联运业务规模。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海港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共同推进铁海联运发展。
四、建设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做大做强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促进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高端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新经济发展高地。
16建设全球重要的新一代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突出发展具备智慧感知交互功能的智能手机,深化与富士康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知名智能终端(手机)整机和关联配套企业,推动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运营商、物流商“五商”并进,带动芯片、整机研发、核心配套、应用开发、内容服务等环节同步发展,打造智能终端(手机)全产业链。积极引进新型智能终端、视线互联网终端龙头企业,打造全球重要的新型智能终端集聚地。支持智能终端(手机)产品认证、检测、研发、资金、信息、人才等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出口退税资金池功能,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手机)研发设计中心、展销推广中心、交易物流中心、人才培育中心。
17培育形成高端制造优势产业集群。突出高端、智能、融合、绿色发展方向,推进以精密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通用飞机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终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积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创新高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引进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产业,打造世界级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形成百亿级精密机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建设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中试车间等,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形成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航材供应中心和航空设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促进与全省其他通用航空产业园联动发展。提升实验区开放门户和人才集聚优势,吸引国内外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销售服务“两头在区”、中间加工环节在外的企业集聚,打造中西部制造业总部。
18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以现代物流、金融租赁、航空维修、商贸会展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航空物流、冷链物流,着力引进培育大型物流集成商,做大生鲜、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物流规模,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培育发展金融租赁、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业,加快建设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大力发展飞机维修和飞机租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维修企业,建设洲际飞机维修中心。加快大宗商品供应链交易中心建设,培育大宗商品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数字创意、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在创意设计、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方面实现突破。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引进国际性专业咨询机构集聚发展,高标准建设会展设施,加强与跨国制造商、贸易商和会展商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
19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第N方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开展“互联网+”行动,率先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高地。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商合作,扩大网络零售规模,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在实验区设立总部,加快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培育跨境电商集散分拨中心,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产业集群。
五、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发挥航空港和国际陆港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完善口岸体系,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组织开展国际经贸交流活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20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大力引进以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重点的新业态,深化与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集成商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开展产业链招商和运营商招商,促进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提高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
21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持续完善口岸功能,申建进境植物种苗、药品等指定口岸,加快进境粮食口岸建设,推动进口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澳大利亚肉牛、整车等指定口岸拓展业务规模。扩大国际邮件经转口岸覆盖范围,争取开通至北美、欧盟新邮路,打造国际邮件集疏分拨中心。支持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二期建设和整车进口政策创新,争取国家支持开展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及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整合优化口岸资源,建设完善监管查验设施,提升利用效能和支撑保障能力。完善河南电子口岸功能,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口岸平台与枢纽、物流、贸易联动发展,带动金融服务和产业集聚,培育发展新亮点。
22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水平。完善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保税分拨、保税物流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商品展销、维修、研发、结算等新业务,由加工型向混合型发展。优化综合保税区全球智能终端(手机)“港仓内移”监管方案,积极探索有助于区域发展的监管模式。推动综合保税区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争取区内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的优惠政策。支持综合保税区扩区发展,完善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功能,实现与机场口岸强强联合。积极申建郑州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
23创新通关体制机制。推进口岸监管方式创新,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后移。实施口岸通关作业无纸化和许可证件联网核查核销。依托河南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推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通关一体化,逐步实现跨关境、跨区域口岸执法部门互联互通。
24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围绕航空货运、临空经济、电子商务、智能终端、通用航空等领域,举办专业化高峰论坛和展会,打造一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专业会展品牌。充分发挥航空港卫视“互联网+”融媒体平台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经贸、产业等领域的互融、互联、互通、互利。
六、建设现代航空都市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统筹产业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区连片综合开发,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
25建设产城融合的城市功能区。坚持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的发展原则,推动空港片区率先形成航空都市样板区,古城片区建设中部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双鹤湖片区建设智能终端(手机)生产、研发设计和总部经济基地,会展物流片区建设集国际大型会展、物流集散为一体的临港型商展交易区。将实验区规划范围内村庄改造优先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实行直通车管理,加快项目行政审批手续办理,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做强省区合作资金平台,加大城镇化基金支持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人口和高端要素集聚,形成有特色、高品位的城市功能区。
26高标准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提高管理运营水平。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加大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构建智慧城市体系。支持实验区发展成品住宅,探索实施容积率奖励、优先信贷、财政奖励、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支持全省优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优先在实验区布局。
27建设绿色人文宜居城市。构建以南水北调滨水景观廊、小清河滨水景观廊为两脉的生态绿网。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合理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加快河流水系、城乡道路、公园等连通建设,构建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林、水、城”相互交融的生态景观。全面推进园博园建设,确保2017年建成开园。支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创建低碳社区,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
28完善高端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引进和培育国际化教育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国际化高档生活社区,满足高素质人才服务需求。支持科研、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研发设计等服务机构入驻,形成高端商务服务集聚区。
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抓住国家支持实验区建设重大平台的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积累经验,创造更多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的发展优势,为全省改革、开放、创新提供示范。
29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加快建设“单一窗口”综合服务、综合园区、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平台,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信用管理、质量安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扩大出口规模,逐步规范进口业务。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国际商贸物流体系,探索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物流分拨中心,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拓展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范围,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和跨境电商线上交易线下人民币支付模式。
30开展创新创业示范。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孵化模式、集群效应、政策突破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形成示范。实施“双创”群体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创客和极客,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高标准规划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集群,构建源头孵化、专业孵化、增值孵化三级孵化模式,发展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器,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培训、咨询、融资、信息交流、知识产权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业投资基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实施全面、系统、精准扶持。
31提升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建设水平。实施引智试验区外国领军人才和高端外国专家团队引进计划、外国专家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在园区内创新创业。建立外籍人才居留和出入境便利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居住证制度。推进航空经济高端智库建设,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支持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实验区专家服务基地,探索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交流讲学等柔性引才模式。
32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围绕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在数据汇聚共享、重点领域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示范,探索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大数据开放共享新机制。
33开展自主创新示范。发挥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汇集的优势,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突破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创新示范园区,积极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实验区享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政策,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承接技术转移和创新开放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4融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围绕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开展以航空服务开放、多式联运示范、投资便利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在交通物流融合、口岸平台建设、贸易转型升级、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带动政府管理、金融、贸易等领域改革。积极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出台实验区管理相关法规,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设对标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政府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八、强化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挥实验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与郑州主城区、郑州大都市区和全省其他地区融合互动发展,形成实验区与区域经济互促互进、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35加强实验区与周边区域合作对接。推动将实验区纳入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区,形成实验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上街通用航空试验区等区域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围绕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建设开港产业带、许港产业带,强化与新乡、焦作等毗邻区域对接,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协同,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端制造、航空物流产业发展密集区。
36提升对全省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利用关口、借助交通、产业链接”的思路,推动各地与实验区加强战略合作,提升实验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实验区腹地支撑。发挥航空港国际门户枢纽和口岸功能优势,推动各地企业与实验区高效对接,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高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实验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构建连接各地的综合交通廊道,降低物流成本。发挥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各地与实验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九、持续加大政策支持
整合集中要素资源,认真落实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实验区发展能力。
37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市财政继续安排开拓航空市场奖励资金,重点扶持洲际客运航线开辟、国际货运网络完善。保持财政支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对实验区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并继续给予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根据实验区财力,适时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实现省财政与实验区财政之间资金调拨直通。
38加大金融政策支持。积极向国家“一行三会”争取更多金融牌照和其他特殊牌照,吸引投融资主体集聚。支持金融机构率先在实验区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在实验区设立登记创业投资(管理)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企业。支持将实验区打造成为商业保理试点,鼓励保险资金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发起设立。支持实验区建设区域性融资租赁集聚区,开展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实施金融业发展专项奖补政策,对在实验区设立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性总部,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对实验区企业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引进保险资金的,给予一定比例的发行费补贴或资金奖励。支持实验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支持总规模2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效运作。
39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十三五”期间,对实验区追加建设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对省级以上重点项目适时追加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每年单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少于1?5万亩,确保计划指标应保尽保。推动实验区与有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地方加强对接,积极协调解决实验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支持实验区探索符合区域发展实际、更加灵活高效的土地挂牌出让方式。
40加大环保政策支持。在确保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的前提下,以目录清单方式进一步下放环保审批事项,并在环境容量上给予倾斜。支持实验区高质量完成规划环评,简化部分建设项目环评内容,允许实验区内企业(集团)列入发展规划的项目打捆审批,审批后可在5年内分期实施。开辟实验区环境总量预算管理网上申报端口,许可预支增量指标优先支持实验区重点项目建设。
41加大项目建设支持。优先将实验区重大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加强与国家对口部委沟通衔接,制定出台航空物流、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支持政策。进一步简化实验区建设项目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行政审批内容,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加大省市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推动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优先向实验区布局。建立实验区与省机场集团项目建设协同联审机制。
42加大PPP模式示范推广。支持实验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支持实验区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产业基地、城市功能区等建设领域谋划各类PPP项目,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PPP模式,打造PPP模式全国示范区。
43进一步扩大实验区管理权限。深入落实实验区与省直部门规划直接上报、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财政补助直接申报、证照直接发放和直接报批等直通车制度,在会议通知、文件发放、信息共享等方面赋予实验区省辖市级权限。支持实验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省级权限范围内,支持实验区创新国际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十、组织实施
44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实验区建设“两级三层”管理体制和市管为主、省级扶助的原则,发挥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配合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郑州市、实验区管委会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5强化督查检查。围绕重大项目推进、重大事项落实和重点领域改革,各相关单位要细化工作举措,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本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2017年4月11日印发
欢迎光临 郑州港区信息网 (https://bbs.zzgang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