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港区信息网
标题:
渑池村庄发现曙猿化石 有力佐证人猿起源亚洲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辉
时间:
2017-4-20 02:19
标题:
渑池村庄发现曙猿化石 有力佐证人猿起源亚洲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渑池曙猿化石是怎么发现的
一个文化学者的意外发现,揭开一段“尘封的发现历史”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历史发现者
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三门峡市政协委员杨栓朝在查找资料
□策划杨青李红军何正权记者房琳通讯员闾斌文图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上河。黄河岸边,一个默默无闻的豫西小村落。
谁承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过去100年间,成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争相前往的热土,发掘出包括曙猿化石、斯氏黄河猴化石、任村猴及任村猴新属新种化石、曙猿新属新种化石等大量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
众多科学家称,曙猿化石的发现,对灵长类的演化、类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类的演化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意义,为类人猿起源于亚洲提供了重要证据,否定了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然而,渑池上河重大的考古发现很少为外界知晓,甚至连当地的县志也未见记载。一个当地的文化学者,一次意外的发现,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神秘历史。
发现|整理乡志,意外发现重大考古事件
2016年10月,渑池县乡镇志编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杨栓朝一怔。渑池县南村乡?!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他敏感地“发觉”,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被淹没的重大历史。
2016年12月,杨栓朝去了趟北京。他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拜访多位专家,试图解开自己心中的谜团:渑池县南村乡之前真的发现有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
最终,经多方查找和请教后他发现,渑池县北部南村乡黄河岸边和山西垣曲之间的垣曲-渑池盆地,为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始新世哺乳动物的发祥地,考古专家也曾在此采集到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
1994年,美国科学家金格里奇把中国科学家周明镇和胡长康等人在1953年于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上河一带发现的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任村猴”。
终于找到任村猴的来历。
随着对“任村猴”的好奇和追寻,杨栓朝进一步发现,渑池任村上河(自然村)一带曾陆续发掘出数量可观的曙猿化石。
曙猿化石?杨栓朝大致了解,这可是能改变类人猿起源历史的四个字。如果渑池上河发现曙猿化石,可是不得了。
他需要更深一步的求证。
求证|大量文献表明,渑池境内曙猿化石很丰富
今年1月15日,大河报记者前往渑池县,见到了正在整理资料的杨栓朝。
杨栓朝是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三门峡市政协委员,为求证心中所想,他已经翻找资料数月。他给记者拿出了数本厚厚的书籍论文,包括《中国北部之新生界》《垣曲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研究的新进展》《河南李官桥和山西垣曲盆地始新世中期小哺乳动物》等。
资料显示,早在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在垣曲-渑池盆地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距今5780万——距今366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并于1923年发表《中国北部之新生界》专著,文中对垣曲-渑池盆地的始新世地层作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
这本著作也把世界上古人类学家的目光吸引到这个盆地。此后,中外专家在此考察挖掘愈发频繁。
1953年,以周明镇和胡长康为首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渑池任村上河一带发现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1994年,美国科学家金格里奇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任村猴”。
1985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童永生教授在渑池任村上河发现了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曙猿的牙齿化石。
1994年4月,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石涛卡教授在渑池县任村上河发现了曙猿新属新种化石。
1994年,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比尔德博士在任村上河化石点发现了曙猿新属新种,后被命名为克氏假猿。
看罢这么多史料,杨栓朝不禁“纳闷”:既然有这么多重要发现,为什么查遍当地县志,也不见有只言片语记载?渑池任村上河的当地人知道吗?
探访|几个重要的化石点已被黄河水淹没
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位于距县城50余公里外的黄河南岸。因山路崎岖,从县城前往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今年1月和4月,大河报记者两次驱车前往探访化石点。
奔腾的黄河水流经南村乡,因小浪底水库蓄水作用,滔滔河水在此沉静。
1月15日,站在黄河岸边,杨栓朝介绍,任村上河古生物化石点面积在900亩左右,库区蓄水时只剩下一半,泄洪时期还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但最重要的几个化石点已被黄河水淹没,即便泄洪后,上面也已淤积十多米的河沙。
随后,记者与杨栓朝一起沿着资料记载中的区域,试图寻找未被淹没的古生物化石遗址。沿着沟底走20余分钟,钻过几个树林,才在深山沟中停下来,杨栓朝指着山脚一层灰白色的物质,称这就是裸露的早第三纪地层了,也是古生物化石出土的地层。
记者用手刨了刨,发现该地质层不硬,整体呈灰白色。
“可别小看它们,这是早第三纪地层,也是新生代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2330万年。”杨栓朝又拿出一小节暗红色的东西,似石非石、似骨非骨,称“龙骨”。
杨栓朝说,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在附近玩耍,会在类似这样的地层中找到一节节暗红色东西,因为外表似骨头,又像石头,当地人便称为“龙骨”。今年因研究曙猿化石,他到北京寻找专家,才知道这“龙骨”其实就是一种古生物化石。
杨栓朝告诉大河报记者,4月14日,美国科学家肯尼斯·克里斯托弗·比尔德给他发来邮件:
“二十多年前,我与其他中美科学家一起,在渑池县的黄河故道开展工作,在黄河南岸,我们在一个非常著名地化石地点发掘化石,这个地点就是任村。我们非常努力地工作了好几年,当地人对我们非常友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有一天,我们非常幸运,发现了一小块新型灵长类的上颌和脸部的化石碎片,后来我们把这块曙猿新属新种化石命名为克氏假猿。”
村民|亲眼见考古队在这里挖出动物化石
南村乡村民戴年锁对当年挖“龙骨”以及考古队进村的事记忆犹新。55岁的戴年锁说,其所住的地方距上河化石点最近,考古队进村时,他常跑去围观。“那时候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知道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在这里挖了挖东西,拿着红布包着带走了。”戴年锁说,记忆中对方连着来了三四年,挖的东西就是他们小时候常玩的“龙骨”。
68岁的村民张池恩也证实确有这段历史。1980年前后,他任当时的任村大队林场场长。那几年每年三、四月都有两三个穿着工作服的外地人到河道旁的山丘上挖东西。
有一天,收工回家的路上,张池恩见一堆人围着考古队员看热闹。他走近见一名队员手捧一个大石块显得很高兴。村民问是啥,队员说了一句话大家没听懂。队员就拿着大石块在自己下巴处比画着说:“这是牙槽,犀牛的牙槽。”
“‘龙骨’是我们当地人的说法,那个地方(上河化石点)又叫‘龙门’。小时候经常能找到一些像一小节腿骨、牙齿等形状的东西。”戴年锁说,之前当地人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啥用,曾将它们磨成粉用来止血。之后有人来收购,几分钱一斤都给卖了。
戴年锁说,就在当地人挖“龙骨”的地方,曾有一处奇特的泉水,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天寒地冻,但水里却可洗澡;夏天泉水的温度却只有几摄氏度。
后来,小浪底水库建成,这眼泉水连同“龙骨”一起,沉入水底。
欢迎光临 郑州港区信息网 (https://bbs.zzgang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