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港区信息网

标题: 为供子女上大学 苗族女郑州街头做针线活工作17小时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辉    时间: 2016-6-30 04:41
标题: 为供子女上大学 苗族女郑州街头做针线活工作17小时
  为供孩子上大学,这位贵州妈妈太拼了。石小花是贵州凯里人,为了供女儿和儿子上大学,她只身来到郑州,在文化路路边摆摊做针线活。因使用传统手艺,修补衣物方法独特,广受欢迎,被称为“石大师”。
(, 下载次数: 7)
  为了支付女儿和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石小花每天工作17个小时,一干就是6年,手上被针线磨出老茧,被不少市民传为美谈。

  事件缘起

  郑州街头,有一名来自贵州的苗族“织女”

  郑州市文化路与纬一路交叉口向北50米路西一家银行门前,经常路过那里的市民,一定会看见一位埋头做针线活的女士。女士名叫石小花,是来自贵州凯里的苗族妈妈。在老家,她的名字叫阿呦。

  一筐针线、一把木椅、一块小招牌,就是石小花的“门面”。石小花头戴苗族花帽,坐在一家银行门口的台阶旁,正穿针引线,认真地修补一条破洞的牛仔裤。只见石小花的小针左右穿梭,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破洞,就被她用细密的蓝色线修补起来,如不拿到眼前端详,还真难看出这个补丁。

  石小花今年45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老家属于山区,因为不识字,石小花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2011年7月,石小花来到郑州,买来一筐针线,帮人缝补衣物,开始了“织女”工作。

  “织得很专业,和我们平时的织法不一样,她用的是经纬定位方法,很好看,也结实。”家住附近的一位老太太说,她是纺织厂退休职工,听说附近来了个针线活很好的大师,特意赶来看看。

  “要不是她,我这件衣服早得扔了。”采访时,一位女士拿着一件真丝上衣找到石小花,希望她能将肩膀上的一个小开口缝补起来。这位女士说,这件真丝上衣已经有三处修补,全部是她做的,修补的一点都看不出来,拼接色的地方也能“修旧如新”。

  因石小花细腻的手艺,周边居民给石小花送了个外号“石大师”。后来,石小花也就默认了,请人做了一块以“石大师”命名的小招牌,长期摆放在自己的椅子旁边,招揽顾客。

  辛苦攒钱

  为供儿女上大学,一天工作17小时

  “不识字,别的不会,就会做针线活。”石小花说,在老家,织布刺绣几乎是每个女人的必备技能,她不懂什么技术,也不知道是什么织法,只是觉得这样好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说起为何来到千里之外的郑州,石小花说,2011年,女儿考上了郑州大学,让一家人欢喜不已,但五千多元的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为了挣钱,石小花和丈夫商量,留丈夫在老家种地和照顾两位老人,她来郑州,一边做针线活挣钱,供女儿读书,一边和女儿也能互相照应。

  刚开始,石小花租住在城中村,后来城中村拆迁后,在文化路一小区租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仓库,原本是房东放电动车的地方,石小花就是在这里日夜不停地穿针引线。

  亏了石小花辛苦挣钱,从第二年开始,女儿的学费都是石小花自己挣来的。

  2014年,儿子又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为了支付儿子每年八千多的学费,石小花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来干活,9点开始在马路边揽活,晚上又开着台灯,一直忙到11点才睡下。

  因为长期的拉线、扯线,石小花的右手伸开时,明显能看到两条线绳勒出的红色茧子。尽管工作辛苦,但附近居民都说,石小花是个爱笑的人,与人为善,有人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找她聊聊。

  现在,儿子马上要上大三了,女儿也考上了研究生。石小花说,女儿和儿子生活都特别节俭,节假日还会做兼职,这让她特别欣慰。她说,等儿女们都自力更生了,她就可以回老家孝敬父母了。






欢迎光临 郑州港区信息网 (https://bbs.zzgangq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