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辉 发表于 2016-8-4 00:02:10

女子给艾滋病人采血遇不配合 被针头刺破皮肤

  姓名:刘征 职务: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所所长
  她是艾滋病人的“知心大姐”

  采集过艾滋病人血样的针头曾扎进她的手,她没有退缩

  为让病人得到治疗,她把感染者的户口迁到了自己家

  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刘征每天都要与艾滋病高危人群打交道,经常深入男男同性恋人群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一干就是12年。12年来,刘征经历了从最初面对艾滋病人时的恐慌、手足无措,到现在的坦然面对、轻车熟路。她曾有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过来自身边人的误解、有过对家人的愧疚,但她都挺过来了。 记者 张改华

  “知心大姐”的称号名不虚传

  2004年,郑州市疾控中心成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科。

  一开始,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摆在眼前——在郑州市建立男同性恋人群监测哨点,了解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状况。当时,刘征根本不知道同性恋的概念。同性恋是什么?哪里有?怎么找?这项工作全国也没几个城市开展,在河南更是一片空白,如何找到此类人群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再难也要做。刘征拿出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去寻找这一群体。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找到了一位男同性恋,并通过他找到了一个男同酒吧,从而接触到了更多的“圈里人”。

  至此,郑州市男同性恋人群的宣传干预检测工作拉开帷幕。

  2006年夏天,有着一双大眼睛、见人就笑的大男孩走进了咨询室,他叫小帅(化名)。刘征和小帅聊得很投机,涨工资、找男朋友这些事,小帅都会和刘征分享。每次聊天时,刘征都会叮嘱他注意安全。刘征还曾问过他如果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小帅愣了一下说:“不会吧?”没想到,一句戏言在两年后的一个冬夜变成了现实。

  那天晚上,刘征接到小帅的电话:“姐,我可能感染了,不想活了。”刘征一下蒙了,还没等问清楚,电话就挂断了。刘征赶紧拨过去,结果关机。

  “帅帅,你在哪里,姐去找你。”

  “帅帅,生病了要配合治疗,别冲动做傻事。”

  …… ……

  一条条短信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短信发了两个多小时,就在刘征不知道怎么办时,小帅回信了,说他在二七塔下。二话不说,刘征马上赶往二七塔,老远看到马路边上那无助地蜷曲在一起的身影,刘征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刘征陪小帅坐在马路边,听他讲自己的人生,讲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艰苦、讲离开家前和父母的争吵……最后小帅答应会好好活下去,刘征的心才彻底放下了。

  她把感染者的户口迁到了自己家

  除了小帅这个弟弟,刘征还有一位特殊的“家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在同一户口簿上的“亲人”——凯凯(化名)。

  凯凯是2008年在医院做手术前检查时发现感染了艾滋病。确诊后,凯凯情绪很激动,排斥和工作人员的接触。刘征尝试着和凯凯沟通,慢慢地,凯凯从开始的不理睬变成了回答一些简单询问,再后来开始主动和刘征联系,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不久之后,凯凯的姐姐赶到了郑州,事情发生了转折:姐姐了解到凯凯感染了艾滋病,当即表示要跟他断绝一切关系,让他无论如何不要再回去。

  刘征和凯凯的姐姐及单位领导谈了很多次。因为如果家人不让回去,户籍解决不了,就无法治疗。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刘征的脑海里——把凯凯的户口迁到自己家中。

  刘征把想法一说,家人反对,同事不理解,亲戚、朋友都不赞同。刘征年过八旬的父亲严肃地质问她:你拿什么身份接受他?有没有考虑过对自己孩子未来的影响?

  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很难,但刘征最终做到了。凯凯“落户”到了她家,解决了后续的检测、治疗难题,没了后顾之忧。

  凯凯此后一直很配合治疗,病情控制不错,前几年开了一家影楼,生意红红火火,经常会来郑州看望刘征。现在,凯凯的户籍还在刘征的户口本上,刘征的孩子管他叫舅舅。

  采血的针头扎到了她 她也没想过放弃

  2008年7月,在一次浴池采血中,一名采血对象突然不配合,使针头反弹过来扎破了刘征的手套,刺破了皮肤。

  事发突然,为了使大家不过分紧张,刘征当场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半夜回到单位,将针头快速检测,结果是阳性,她愣住了,脑子一片空白。

  刘征立即服用了抗病毒阻断药。这时,所有人都劝她不要再干这工作了,趁机会赶紧换个岗位。但刘征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就算感染了,一样可以做一名志愿者,去保护更多的人。所幸,刘征挺过了这一关,并没有被感染。

  付出是艰辛的,但也收获了丰厚的硕果。他们的艾滋病实验室获得河南省卫生厅优秀实验室;刘征个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卫生计生工作者,并在2012年获得了由国际治疗倡导联盟(中国区)颁发的“精忠奖——政策实施推动奖”的殊荣,也是我省疾控系统首位获得此奖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女子给艾滋病人采血遇不配合 被针头刺破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