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一留客就下雨?三门峡清代书院神奇诡秘
“雾崖精舍”是一处私家书院的名字,地处灵宝市内,由清朝光绪年间项城村张氏父子出资兴建,其建筑独具特色,尤其是在砖窑上建高大的厅房,更是少见。“雾崖精舍”在其办学期间,对当地的教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当地人才辈出。如今,岁月流逝,曾经名动一时的“雾崖精舍”已经破败没落,仅存的建筑亟待保护。灵宝市南,约八九公里处的五亩项城村,有一座隐没在灵宝市豫西水泥公司后的清代古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书院(义塾),史称“雾崖精舍”,是三门峡地区目前仅存的清代书院遗址。据灵宝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灵宝县项城村文人张克礼,家资巨富,于宅旁兴建砖窑四孔,两厦一厅(13间),筹建义塾,并计划在窑顶建对厅两幢(各5间)做讲厅,可惜志未遂而病故。其四子(张)林汉秉承父志,建成大厅,另于东厦背后盖伙房4间,并开辟操场。校门南开,前有翠竹,后有小溪,周围群峰环抱,道旁花木葱茏,山清水秀,是读书之好处所。
当地群众为其歌曰:“雾崖书院一线兴,四孔砖窑驮对厅,背后清流潺潺过,校院读书朗朗声,张家义学多兴旺,项城人才如云涌”。义塾建成,张林汉遍访名师,从山西芮城县聘请来博学多艺的薛仁斋主教,薛先生将义塾命名为“雾崖精舍”,有教师4人,学生100余人,分大、中、小三班,10岁儿童编入小班,读五六年后入中班,再读三四年入大班。薛(仁斋)负责大班,治学严谨,教育有方。一次大比之年,薛率众生应试,考中数人,薛先生亦榜上有名,声誉大振,被称为“薛圣人”。
自此,各地前来求学者益众。薛先生除致力教学外,还著有《小学浅解》一套,计4册,作为雾崖精舍义塾讲义。张林汉后又在校舍西北扩建14间四合院,称为后学部。张以捐资兴学,誉满全县。张林汉和师生情同手足,每逢节假日,距家远者,送路途盘费,因而生徒结业离校后常来探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因病去世,薛先生亦告老还乡。雾崖精舍从此停办,虽经风雨剥蚀,年久失修,但遗址尚存……
雾崖精舍(书院)前学部因上世纪建灵宝水泥厂时被毁,砖窑保存基本完好,砖窑上面厅房尚存一座,“后学部”目前有四合院一座。四孔砖窑隐没在水泥厂房之后,虽历经一百多年岁月剥蚀,抵近观看仍能看出当初的气势:砖窑坚固结实,砖雕精美;厅房高大美观,装饰极具特色。中间主窑上书:乐天安土;最东边窑洞上写有:永乐斋;西边第二孔窑洞题字:敦化X(字迹剥落不可识),最西边窑洞题字可惜已经脱落。项城村老人们谈及义塾充满自豪:砖窑驮对厅,雨过两厅(凉亭),有名着呢!县志上有呢!
砖窑驮对厅好理解,一目了然,四孔砖窑上建有古朴高大的讲厅,原本两座,南北各一,相对而立,可惜北边讲厅已拆除,现仅存南厅一座,现在还住有人。敢在砖窑上建高大的厅房,足见砖窑的坚固和设计者的匠心!此类建筑风格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极其少见!雨过两厅(凉亭)则因建水泥厂,开山采石,流水改道,胜景不再,必须要村中老人讲解才能明白:项城村东的沟里有一股从山上“雾雨崖”流下的溪水(项城村后,石崖陡峻,水从山上流下,激成瀑布,望之成雨,成一胜景也。时人称之为“项城暮雨”,为灵宝古八景之一。
义塾“雾崖精舍”取名即来自于此),溪水流出山谷,从砖窑上对厅后面流过,流水下方的砖窑不洇不湿,让人称奇。更令人叫绝的是,若有亲朋好友来访,主人欲挽留,会派人用一块方砖将砖窑后渠中流水堵住,水会改道从讲厅东面流下,绕过砖窑,水从高处流下,顺着砖窑前面绕过院落,院中人抬头看,似下雨若瀑布,堪称胜景,人称雨过两厅(凉亭)——天要留人,尽显主人诚意。“后学部”的四合院中现在住着张家后人,老人谈及先人兴学义举充满自豪,说着说着竟老泪纵横;提及薛仁斋,必称“薛圣人”,言语中充满尊敬之情,可见教化之功足可穿越时空,流传久远!项城村人才辈出,与曾经兴盛的义学私塾可谓源远流长。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曾经名动灵宝,誉满全县的“雾崖精舍”如今已经破败没落,但是义塾背后的故事,张氏先人捐资兴学的义举和远见卓识,足以名垂史册,目睹遗留的砖窑和对厅,遥想当年义学之盛况和薛先生风采,令我不胜感慨,特作文纪念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