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最赚钱城市排行榜出炉 郑州榜上有名
近一年多来房地产政策坚持促消费、去库存的总基调,供需两端宽松政策频出,行业运行的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市场持续回暖,成交量价稳步回升,供应过剩压力有所缓解,但在楼市整体回暖的背后,城市间分化在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显现,房企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指数研究院启动一年一度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研究”,以发掘房地产开发投资热点城市,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跨区域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16年对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投资吸引力研究成果显示,2016年,4个一线城市投资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四位,1.5线城市中除沈阳排名略靠后,其他城市均名列前茅。从不同区域来看,排名前50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占居“半壁江山”,东北和西北地区入围城市数量最少。从不同城市来看,一线以及南京、苏州等热点城市仍具有较大投资吸引力;佛山、东莞、廊坊等一线周边城市,在辐射带动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投资吸引力排名上升较多。
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投资吸引力前20名城市分布情况
根据行业惯例,二线城市通常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个别房地产市场较为发达的地级城市,三线城市通常指一二线之外的所有地级市。由于近年来各城市市场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显现,传统意义上的二三线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本次研究延续2015年城市划分标准(近三年商品房销售额均值),将列入研究范围的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细分为七个级别,具体如下:
一线城市仍为传统的北上广深4个城市。1.5线城市为中西部较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包括重庆、天津等8个城市,此类城市各项指标高于其他传统二线城市,近年来逐步向一线城市靠拢,部分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二线城市为中西部次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东部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包括西安、长沙等17个城市,这类城市各项指标略低于40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2.5线城市为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东部三大经济区较发达的地级城市,包括南宁、廊坊、东莞等24个城市。这类城市中的中西部省会城市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少,与传统二线城市存在差距,而部分东部地级城市发展较快,规模领先传统三线城市。
三线城市为西部发展较落后的省会城市和传统地级市,包括徐州、珠海等69个城市,这类城市经济及房地产市场规模适中。3.5线和四线城市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级城市,共174个城市,此类城市经济水平低,房地产市场规模小。
区域分化加剧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排名普遍上升,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投资吸引力较弱
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发投资吸引力前50名
从296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发投资吸引力评价结果来看,2016年,4个一线城市投资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四位,1.5线城市中除沈阳排名略靠后,其他城市均名列前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排名普遍上升,全国投资吸引力前50名城市中仍有多数位于这两区,东北、西北地区仅3个城市进入全国前50名,多数城市吸引力较弱。
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投资吸引力仍保持领先地位,在一线城市辐射带动下,其周边城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较大,核心城市优势凸显,多数城市投资吸引力较弱,但中部地区六大省会城市投资吸引力均进入全国前50。从房地产百强企业集中度来看,2015年中部地区武汉百强房企进驻数量最多,近40家,郑州、南昌房地产发展前景也较好,但百强房企数量仍不足20家,未来可进入空间较大。
从经济发展来看
长三角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经济增长乏力
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8.6%,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2.3%,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区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区。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
珠三角投资增速仍最高,长三角投资规模保持平稳,东北、西北投资规模萎缩
中国投资最赚钱城市排行榜出炉 郑州榜上有名
2015年珠三角投资增速在各区域中仍最高;环渤海和中部地区投资规模增长也相对较快;长三角房地产投资规模仍领先全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存在过度开发、人口外流等问题,房地产需求不足,库存去化压力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为负增长。
从商品房销量来看
长三角、珠三角销量回升幅度最大,东北、西北需求不足,销量下滑态势未扭转
2015年长三角、珠三角受人口红利、财富聚集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更加火热,商品房销量分别增长19%和17%;环渤海地区增长5%,销售规模仍处较高水平;西南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5%和8%。东北和西北地区因经济增速下滑、人口流失严重,房地产需求明显不足,销量下滑态势未能扭转。
1、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仍领先于全国,多个城市吸引力明显上升
长三角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2015年,新常态下长三角地区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呈现出“经济中速增长、转型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提升”的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效益仍领先于全国,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在全国排名前50城中,长三角占据14个席位,仍领先于其他区域。上海凭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高涨,本次投资吸引力仍位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杭州在持续宽松的政策及一线城市楼市火热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吸引力排名均上升,分列全国第5、6、7名。嘉兴经济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居后,大部分指标增速均落后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城市差距继续扩大,投资吸引力排名有所下降;台州经济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排名也有所下降。
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2、珠三角地区:深圳科技创新为区域带来新活力,周边惠州、东莞投资潜力明显提升
珠三角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深圳科技创新为珠三角地区注入新活力,周边城市在辐射带动下经济发展提速,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惠州、东莞等多个城市投资潜力明显提升。深圳、广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聚集能力强,区位交通便利,房地产市场规模较大,投资吸引力在全国排名中位居3、4名。特别是深圳,2015年房地产市场需求大量释放,房价持续攀升且领涨全国,另外由于土地供应紧张及开发商对深圳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良好,导致深圳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单价总价地王不断被刷新,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局面直接拉升了深圳排名,全国排名上升2位,超越广州。全国前50强中,珠三角占据12个席位,其中东莞在深圳辐射带动下,排名进一步提升,位列全国19;惠州房地产市场规模较大、市场供求合理且具有较强的进入空间,全国排名进入前50强,居于37位。
在区域排名中,深圳、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最具投资潜力,位于1、2名。佛山受广佛肇城市群辐射带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规模较大,市场供需合理,区域排名居于第3位。在区域前十中,惠州首次进入前10强,居于第10位,海口、三亚排名上升,位于第6、8名。
3、环渤海地区: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下,廊坊等靠近京津城市明显受益,投资潜力进一步提升
环渤海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下,廊坊等靠近京津城市经济稳步提升,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投资潜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投资吸引力排名前50强中,环渤海地区城市共占据7个席位,较2015年减少1个。其中,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科技创新等高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房地产市场规模突出,稳居全国第2、10位;烟台楼市受全国低迷大势波及,土地市场低迷,供求齐降,虽政策利好楼市逐步回温,但依旧存在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房企拿地谨慎,导致投资吸引力全国排名下滑11位,位于第46名。
在区域排名中,北京、天津核心地位牢固,投资吸引力位于前两名;青岛、济南作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两大城市,排名居于第3、4位,投资潜力大;京津冀一体化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通过京津两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河北地区协同发展,石家庄、廊坊、唐山、沧州作为“多节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经济、人口及交通具有优势,分别位列区域第5、6、9、10名。
4、中部地区:借助区位及交通优势,部分城市经济增速加快,市场投资潜力增强
中部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中部地区借助承东启西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加快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带动部分城市经济增速加快,城市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市场投资潜力增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大,区位交通便利通达,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2015年,全国投资吸引力排名第9位,区域排名第一,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郑州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其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枢纽优势突出,全国投资吸引力排名稳步上升,居于第12位,区域排名第二。合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价格均较大,投资吸引力全国排名紧跟郑州,位居第13名,区域排名第三。太原、洛阳、宜昌、株洲等城市,在“一带一路”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带动下,城市地位显著增强,投资吸引力全国排名得到大幅提升,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赣州等城市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相对有限,投资吸引力全国排名出现明显下滑。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涌现加快了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显著。武汉、长沙、南昌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未来株洲、湘潭以及沿江地区的九江、岳阳、黄石、宜昌等地级市都将得受益。
5、西南地区:经济整体向好,省会城市及广西部分城市投资优势明显
西南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西南地区经济稳步提升,政策利好助力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相对发达,区域经济近年来一直都在快速发展之中,随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西南城市市场开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吸引力逐步显现。在区域投资吸引力十强中,除重庆外,省会城市成都、昆明、南宁和贵阳均进入区域10强,分列第2、3、4和5位。从西南区域来看,投资吸引力前10城市中,广西、四川各占3席,而贵州、云南上榜城市个数较少。
具体来看,中心城市重庆及各省会城市继续稳定引领西南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广西后发优势显现。成渝核心城市重庆、成都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位居前2位,昆明、南宁、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市场规模稳定扩大,仍然居于区域排名前列。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具备一定的人口吸聚力,排名上升至西南区域排名第8名。广西防城港借力于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延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特别是边海经济带建设,后发优势突出,城市开放度及市场投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6、西北地区:整体投资吸引力偏弱,省会及资源型城市在区域内相对表现较好
西北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西北地区整体得分较低,投资吸引力相对较弱,省会城市及资源型城市投资吸引力在区域内排名靠前。在区域投资吸引力十强中,省会城市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均进入区域10强,位列前五。从不同省份来看,前十强中内蒙古有3个城市,陕西和甘肃分别都有2个城市入围。咸阳在西咸新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逐步落实和政策扶持下,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政策利好将逐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在全国投资吸引力排名中西安位列第17位,较2015年下降2位;作为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疆,乌鲁木齐排名区域投资吸引力第二,全国排名40位,说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投资吸引力依然较弱,但受“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的影响,西北地区在能源开发、仓储运输、商贸物流、区域金融、农畜产品养殖加工、旅游集散和文化交流等产业中将发挥各自优势,未来投资吸引力有望提升。
新疆领衔,西北地区借“一带一路”起飞。新疆拥有17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亚欧博览会的平台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健全铁路、公路、航空、信息、能源的“五位一体”立体网络建设。陕西作为承东启西之地,将围绕自贸区建设金融、物流、使领馆、文化交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宁夏、青海利用其独特的人文优势,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西北各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合理流动与均衡分布,同时构建和完善城市区域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吸引多方投资,以推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
7、东北地区:区域整体投资潜力显著下降,主流城市市场承压
东北地区投资吸引力前10名城市
东北地区各项指标回落明显,人口吸纳力弱,区域内沈阳、大连等主流城市投资潜力继续下降。在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的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等问题,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加之过去几年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人口外流严重,需求相对不足导致库存压力突出,区域整体投资潜力显著下降。
在2016年全国投资吸引力排名中,东北地区城市均排在30名之后,沈阳、大连分别位列第34和第36位,均较2015年排位有所下降,且榜单内进入全国百强的城市仅有5个,较2015年减少一个。区域投资吸引力十强中,辽宁共有3个城市入围,其中作为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沈阳和大连仍旧在区域内保持领先优势,占据区域前两位,鞍山位列区域第8位;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和大庆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本次排在区域第3、5位;而长吉图经济区的长春和吉林市则位列区域第4、7位。整体来看,受前期供应量较大且人口外流严重需求不足影响,东北多数城市消化库存仍需较长时间,区域城市投资吸引力出现明显下滑。
结语: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继续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应重点关注。在“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战略推动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武汉、郑州等热点城市人口增加、消费升级、需求加大,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吸引更多房企前来投资,2015年该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未来也仍有较好投资前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