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上线
手机轻扫即可快速购票,摇一摇就能知道民俗地坑院的文化解说……5月23日,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正式上线,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开启智慧旅游。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e0301ly1h32&auto=0
智慧陕州地坑院项目,除了微信购票、语音导览、智慧游园等智慧旅游的标准配备外,这是“互联网+“与乡村游、民俗文化的首次结合,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手段,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在”互联网+“智慧乡村游上打造出新的标杆。
智慧陕州地坑院项目,也是腾讯公司在新建景区的首次探索。通过“互联网+“能力的结合,全面打响区域旅游品牌。
“互联网+”与乡村游首次结合
5月23日上午,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人潮簇拥,热闹非凡。
十点整,伴随着一阵威风的锣鼓开场和嘉宾汇聚,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迎来一个标志性的时刻:伴随着现场微信“摇一摇”通道的开启,来自政府领导、腾讯公司、新闻媒体和工作人员全民加入互动高潮,合力打开了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景区的智慧旅游大门。
现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保存、三门峡市委书记赵海燕、腾讯集团公司创新中心总裁、大豫网总裁杨永生,以及陕州区四大领导班子、商户代表、景区管理处等数百人参加了陕州地坑院上线仪式。
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陕州区委书记高永瑞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陕州地坑院必将大放异彩。接下来,陕州区将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努力将陕州地坑院打造成具有全国知名和特色的5A级景区,为三门峡整个智慧旅游产业的建设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同志指出,全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陕州地坑院的上线,将开启三门峡智慧旅游的大门,这将对旅客便捷出游、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接下来,希望陕州地坑院景区再接再厉,创智慧乡村旅游第一品牌,为三门峡整个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陕州地坑院景区管理处主任马彦峰对该景区特色进行了全面讲解和推介。他表示,对于陕州地坑院来说,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上线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更多的“互联网+“应用将会在景区内落地。
作为陕州地坑院“互联网+”智慧乡村游建设方的重要合作伙伴,腾讯集团创新中心总监、腾讯·大豫网总裁杨永生表示,三门峡陕州地坑院的亮相,是腾讯在新建景区的首次探索,通过“互联网+”立体宣传、微信购票、扫码入园、“互联网+”讲解等项目的打造,全面打响了地坑院的项目品牌,提高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未来,腾讯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源能力,全面推进陕州地坑院景区的‘互联网+’智慧旅游建设。
“互联网+”与民俗文化碰撞出火花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目前已开放了22个地坑院,每个地坑院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鲜明的民俗特点、以及本地特色表演都不尽相同。
比如,捶草印花,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印染技艺:只需一颗野生植物、一块手工织的白棉布,再用木棒槌捶打,就可以亲手印染出专属自己的纯天然花布。这样绿色环保的纪念品,只有在陕州地坑院纺织刺绣院才可以亲自体验。
另外,陕州地坑院里还有包场看电影、地坑酒吧等特色地坑院,这可是在全国其他景区都看不到的,仅此一处。
此外,游客在陕州地坑院还可体验织布,纺织刺绣等,感受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
在这些地坑院中,游客用手机轻扫二维码,即可了解背后的民俗故事,甚至可以进行体验互动。
“我的运气还真不错,手机智能测面相显示我很有福气奥。”23岁的游客小张,上传照片到手机体验了“周易知天命”的游戏互动,经过面相解读,得了一个很不错的吉相指数,她非常开心地转到了微信朋友圈。
腾讯·大豫网曹帆说,这是“互联网+“与乡村游、民俗文化的首次结合,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手段,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在”互联网+“智慧乡村游上打造出新的标杆。
陕州地坑院智慧景区成“互联网+”乡村游新标杆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项目,陕州地坑院智慧景区的正式上线只是一个开始。
作为一个新亮相景区,陕州地坑院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最终每个民俗文化园的创意布置,腾讯公司都进行了全程参与。在双方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才有了项目的快速亮相与上线。5月1日,陕州地坑院项目进行试运行,仅在小长假3天游客达到4.5万人,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今天,不仅是三门峡陕州地坑院的正式亮相,也是景区内马嵬驿小吃一条街的正式营业,这里聚集了百余种风味小吃,一家一品、各具特色,摆在一起,可谓是“满汉全席”。下一步,腾讯还将全面打通马嵬驿小吃街的微信支付功能,游客不带钱包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吃遍一条街。
未来,腾讯和陕州地坑院还将在“互联网+”小吃、“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购物等方面开展合作,陕州地坑院智慧景区内涵将更加丰富,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腾讯公司也将派专业设计团队,针对地坑院民俗文化,进行定向产品创意开发,全面打造陕县地坑院文创产业,丰富互联网+乡村游的外延和内涵。
页:
[1]